汇之桥–上海泰同栈慢行桥设计|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2016年开始,上海市启动了黄浦江两岸滨水公共空间的贯通开发工作。浦东新区在东岸沿线计划建设12座云桥以打通沿江开放空间中的断点,它们既是漫步、跑步、骑行的慢行道,同时也将成为浦江东岸重要的景观标志。▲东侧鸟瞰图©梁山 摄
泰同栈慢行桥跨越泰同栈轮渡,将东侧的大都会广场和西侧的陆家嘴CBD绿地贯通,向西南可遥望东方明珠电视塔。桥体全长约180米,连同地面景观道路共约389米。慢行桥结合场地高差避让周边建筑,设计为两条蜿蜒的桥体,一条为骑行桥,一条为跑步漫步桥。
▲俯视图© 梁山 摄
之字形的桥身穿行于沿江植被茂密的景观带中,带领游玩和运动的人群在桥上慢慢行进和爬升,时分时合,在最高处汇集于泰同栈轮渡上方,或相聚在桥下庭院,故名曰"汇之桥"。
▲西侧鸟瞰图© 梁山 摄
贯通
跑步、漫步、骑行这三条路径在过去被泰同栈码头打断无法贯通,慢行桥将三股人流汇聚在一起,在码头二层平台处进行跨越,实现三线贯通。设计同时考虑了穿越桥体和景观带到江边散步的人群流线,在泰同栈东侧中部设计桥下广场,引导人群走到江边。并在泰同栈西侧的街角空间设计庭院和小路,为滨江散步人群提供通行和休息场所。
▲总平面图 © 山水秀
▲流线分析图 © 山水秀
▲场地剖面 1 © 山水秀
▲场地剖面 2© 山水秀
▲跑步道与骑行道© 梁山 摄
▲慢行桥上下的流线贯通© 梁山 摄
汇之
在植被茂密的沿江景观带中,三股人流通过两条优美蜿蜒的桥体汇聚,一条为骑行桥,一条为跑步和漫步桥。步行桥和骑行桥宽度均为4米,两桥合并处桥宽6米。
▲东侧鸟瞰图©梁山 摄
两桥将漫步、跑步和骑行的人从不同的景观道路接入,流线形的走势与黄浦江中船只驶过留下的蜿蜒水痕相呼应,仿佛林间的自由航行。
▲船只驶过江面的水痕与桥体的流线造型© 梁山 摄
▲茂密树林中的跑步道与骑行道© 梁山 摄
▲骑行道© 梁山 摄
▲跑步道© 梁山 摄
根据自行车坡道与跑步道对于坡度的不同要求,两桥时而分叉,时而汇合,使通行者在双桥动态的聚散中得以相互交流并欣赏壮丽的江景,并在分合中自然围合出供人们小憩的庭院。
▲跑步道与骑行道围合而成的庭院© 梁山 摄
▲桥下庭院 © 梁山 摄
桥院
多种情境和氛围在汇之桥中被交织在一起。在行进的方向上,步行者和骑行者在桥上实现聚集和分离,桥上与桥下也形成了动静结合的空间,上部的跑步道与骑行道是活力的流动空间,而围合的庭院则是闲适的停留空间。
▲跑步道与骑行道围合而成的庭院© 梁山 摄
▲上部的流动空间© 梁山 摄
▲下部的休憩空间 © 梁山 摄
在围合院落的桥下廊道中,桥面本身成为了廊顶,桥体底部的支撑结构则成了休息座椅。院落中央栽种的树木更进一步强化了院落的意向,为人们提供宜人的休憩空间。
▲弯道处的桥院 © 梁山 摄
▲桥院结构与座椅© 梁山 摄
▲桥下座椅做法 © 山水秀
建构
为保证桩基退让防汛墙6米间距,桥体多采用单面悬挑钢结构支撑。以泰同栈码头为分界,结构设计采用了两种结构柱形式。泰同栈以东是独立变截面柱,为底层提供了开敞的空间和通透的视野,泰同栈以西的庭院则采用斜柱,强化了庭院的围合性。
▲结构模型 © 山水秀
▲施工中的桥院结构 © 江萌 摄
▲西侧庭院斜柱与挑梁© 梁山 摄
▲施工中的东侧桥体© 江萌 摄
桥体外侧包覆铝板,在栏板处采用了穿孔铝板弯折成形,使栏杆和桥面衔接为抽象流畅的整体。穿孔铝板表面设计了渐变的冲孔,以一种柔和与微妙的方式强化了流畅的形体线条,并为夜晚内透的灯光效果提供更为有趣的变化。
▲典型桥身做法© 山水秀
▲ 穿孔铝板的渐变冲孔 © 山水秀
▲ 穿孔铝板栏板 © 梁山 摄
▲ 穿孔铝板栏板 © 梁山 摄
夜幕降临,通长的灯带透过穿孔铝板发出均匀的光亮,将整个桥体打亮,远远望去,犹如两条轻盈的光带划过树丛倒映在江面上。这一整体性的灯光设计为都市居民提供了夜间通行的照明,提升了区域的全时段活力。
▲ 北侧夜景鸟瞰图 © 梁山 摄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泰同栈,浦东新区,上海
建筑功能:慢行桥
桥 长:180m
设计/建成:2016 / 2017
设计团队:祝晓峰(设计总监)、李启同(项目经理)、江萌(项目建筑师)、梁山、杜洁、周延、刘培斌
驻场建筑师:江萌
业 主:上海东岸投资( 集团)有限公司
结构顾问:张准/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合作设计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中建八局
结构体系:单面悬挑钢结构
主要用材:穿孔铝板、白色铝板、白色氟碳喷涂、双组份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
摄 影:梁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