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氣象臺消息,未來10天,華北、黃淮等地部分地區將出現4~7天高溫天氣,較常年同期偏多3天左右;日最高氣溫將達到35~37℃,部分地區38~39℃,局地可達40℃。火紅七月,炎熱夏季正式來臨,華夏大地開始進 ...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未来10天,华北、黄淮等地部分地区将出现4~7天高温天气,较常年同期偏多3天左右;日最高气温将达到35~37℃,部分地区38~39℃,局地可达40℃。火红七月,炎热夏季正式来临,华夏大地开始进入“烧烤”设计模式。 现代的夏天,景观建筑师感恩发明空调的参与者,也同情在这一发明未诞生之前的参与者们。不过,与现代相比,古代夏天究竟有多热呢? 中国古代的夏天到底有多热? 古参与者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夏日的炎热,此说出自《诗经·国风》中的《七月》一诗,诗歌开头即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表示“七月还很炎热,九月就已秋凉”。 周代历法中的第一个月与夏历(阴历)不同,是夏历中的十一月份,比夏历正好提前两个月,也就是说“七月流火”,实际形容的是夏历“五月天”,相当于现在阳历的六七月。所以园林景观建筑规划设计,从“七月流火”来看,西周时期的夏季气温确实不低。 而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也就是公元1743年。《续天津县志》中记载“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参与者多热死”,意为五月(相当于如今的7月)天气特别炎热,土石都被烤焦了,很多参与者都被热死。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北京共有11400参与者死于炎热。 那么,1743年夏天的温度到底有多高呢?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专家设计研究换算,1743年7月20至25日,华北地区下午的气温均高于40℃。其中7月25日最热,气温高达44.4℃! 当你在空调室里享受清凉时,有没有想过,在古代,没有空调,也没有那么多消暑神器,古参与者是如何度过炎炎夏日的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从古代建筑设计看古参与者绝妙的避暑智慧。 充满智慧的古代避暑建筑设计 1、大明宫里的含凉殿 大明宫中的太液池,又名蓬莱池,是唐代最重要的皇家池园。它位于大明宫内庭的中心地区。而含凉殿是大明宫太液池南岸的一组宫殿建筑设计,含凉殿依水而建,夏天凉爽宜参与者。 唐代诗参与者张仲索作诗《宫中乐》:“红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所描述的就是在含凉殿避暑消夏的情景。含凉殿在选址时,尽量避免了阳光的直射,从而降低热量的传入,以园林景观建筑规划设计达到降温的效果。 同时含凉殿也通过机械装置来实现制冷的效果,当时的“风扇”不是设计利用电能,而是用水力制造动能,以园林景观建筑规划设计水流带动扇叶的转动,风扇对着凉水吹风,形成冷气。 宫殿跨河流而建,在宫殿的后坡,一座巨大的水车,源源不断地把冷气吹进宫殿,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除此之外,大明宫的四檐还安装了水管,凉水在屋檐循环,四边有水往下淌,形成水帘,室内温度自然就下降了,而且降温效果极佳,达到“座内含冻”的制冷效果,成为了当时的“空调亭”。 2、从唐朝延续到民国的临时建筑设计 凉棚在唐朝就已经出现,盛行在清代和民国的北京。老北京常说“天棚浴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就是指富足的参与者家到了夏天,要雇参与者在院子里搭凉棚来避暑。 凉亭的制作方式是用竹子做骨架,用席子做棚顶,在房檐上或者院子里搭盖出一个高高的遮阳罩,把屋顶和院子罩起来,不让盛夏的阳光直射到墙壁上,这样外墙不容易晒透,院子里的地面也不会很快升温。 为了不影响采光,古参与者又发明了活动的棚顶,即把整张席子切割成很多矩形的小块,每块席子的边缘都拴上长长的绳子,阳光照射最厉害的时候,席子是完全遮盖的,等到早上或者黄昏,轻轻一拉绳子,席子就自动掀开了,光线和凉风都能够进来。 3、私家园林绿化中的“自雨亭” “至于盛暑之节,参与者厌嚣热,乃引水潜流,上遍于屋宇,机制巧密,参与者莫之知。观者惟闻屋上泉鸣,俄见四檐飞溜,悬波如瀑,激气成凉风,其巧妙如此。” 相对于皇帝的奢侈避暑计划,达官贵参与者们自然无福享受。但在民间也有对应的避暑智慧。在长安,不少皇亲贵族都拥有私家园林绿化。绿树成荫、亭台水榭,甚至还修建了自雨亭借以园林景观建筑规划设计避暑。自雨亭是设计利用天然的雨水或泉水,在亭子的顶部设法蓄积起来。天热时将水由亭顶徐徐降落如雨,参与者在亭内可享受降温之效,在亭外亦得观赏之乐。 4、2000多年前的冰窖 《诗经》中的“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其蚤(早)献羔祭韭”,说的是周参与者于腊月采冰,正月往冰窖里存冰,二月用冰镇的羊羔肉和菲菜上供祭神。 《周礼》记载,周朝开始就设有“凌参与者”官职,专门掌管采冰、储冰和用冰,一般从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便带领工参与者采集天然冰块,运至冰窖储存。皇家这种采冰制度,一直生态可持续到了晚清。 当时藏冰的冰室称为“凌阴”,建筑设计构造已经比较科学,能够把冰保存到夏天。冰窖的建造有一定的方式和严格的要求,贮藏量也十分可观。1976年,考古设计工作者在秦雍城遗址上发现了春秋时期秦国的一处凌阴,据估算,能藏冰190立方米之多。 5、建筑设计规范中的避暑智慧 明朝以园林景观建筑规划设计后的政府出台了建筑设计规制,“檐步五举,飞椽三五举;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这表面看似简单的建筑设计设计方法对策,却隐藏着无比奥妙的建筑设计理论。 那时参与者们已经善于运用冬夏季日影的角度(就是今天所说的太阳高度角,北京地区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7°,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6°),来园林景观设计出檐的角度。 宫内的北房有了这个角度的屋檐,就能够在夏至前后,屋檐遮阳;到了冬至前后,阳光满室,使得房间内有冬暖夏凉之感。 部分资料来源:搜狐历史、古建中国 |
-
水系水网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运河公园-大运河
gucc1992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10个口袋公园街头公园市政绿地改造-某开发
gucc1992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融创顶豪住宅大区景观设计|宅间花园四季植
yupeng2341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定制IP全龄儿童乐园-书院文化-融创西城宸阅
yupeng2341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九年一贯制学校景观工程|小学初中学校景观
yyw2336917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现代简约低碳碳中和应用示范中心|碳中和科
yyw2336917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星空星际主题主题商业街-海洋水元素大区景
yupeng2341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互动型科技装置|洞庭生态创新城金茂悦东风
yupeng2341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生态科普休闲儿童乐园-山地儿童公园设计-成
WINTER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宋井文化主题旅游盐文化小镇宋文化主题公园
lanyixier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