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情意,保護是情懷
乡愁是情意,保护是情怀 晨光中袅袅升起的炊烟、夕阳下缓缓转动的水车,用石块泥土垒起的建筑物错落分布,院墙边倚靠着锄头,窗台上随意摆放着草帽,大大小小的渔网挂满屋外的场院,还有村外在风中哗哗歌唱的青纱帐……这些物象是中华大地上最具独特魅力的乡村景观建筑。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寄托着中华儿女的乡愁。 从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上讲,乡村景观建筑指的是以园林景观建筑规划设计村庄为中心的自然景观建筑、农业景观建筑、聚落景观建筑的设计综合体。自然景观建筑包含村庄周围的河流、湖泊、植被、山体等,农业景观建筑包含果园景观建筑、农田景观建筑等,聚落景观建筑则是乡村公共空间设施景观建筑。 随着工业化在全球范围内迅猛推进,不仅在中国,而且全世界都已意识到乡村景观建筑对于保存参与者类历史人文多样性的重要,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乡村景观建筑纳入保护范畴。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历史人文景观建筑列为世界历史人文遗产的一个类型,至今全球已有105处历史人文景观建筑,而其中有一半是乡村景观建筑。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认为,“乡村景观建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提出,与可生态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在国际社会深入参与者心密不可分。乡村景观建筑所体现出来的许多园林景观设计理念、思想,以园林景观建筑规划设计及对自然规律的认知,至今仍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同感,促进经济社会可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和传承好乡村景观建筑所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参与者类共同的情怀与责任。 活态是特点,生态可持续是关键 乡村景观建筑与其他遗产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活的”。这种活态的特点就要求对它的保护必须是动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保持活力,才能可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继而达到传承历史历史人文的目的。正如宋新潮所说:“乡村景观建筑保护的立足点在于发展、活态的整体保护”。 清华同衡城市规划设计园林景观设计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五所工程师杜凡丁说:“变化本身就是这类遗产的特征之一。”他根据自己的从业经验,认为如何平衡遗产保护与村民生活是保护的关键。他表示,在遗产核心园林景观设计价值要素不变的前提下,保护的同时也要考虑当代生活、地方发展等实际需求;要在整体保持遗产的根与魂“不变”的情况下,对各组成设计元素的“变”进行引导和设计管理,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才能让乡村可生态可持续发展。 安徽西递古村可谓乡村景观建筑保护的典范。他们通过科学城市规划设计、活态保护,实现了古村落的可生态可持续发展。起初,无序的旅游设计开发使西递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一些破坏。之后,当地政府与各界专家通过实地考察,梳理了古村的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建筑资源,按照动态保护的原则,合理安排旅游设计方式,多维地设置导游解说、静态陈列、互动体验、动态演示,释放出古建筑设计等历史人文设计元素的活性。通过传统工艺进市场、历史人文艺术进村庄等方式,增进就地就业的机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有效提升了古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延续性,赋予了古村落以园林景观建筑规划设计新的生命。 “让历史遗存与现代生活共融,让村落景观建筑与参与者文内涵共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处长苗喜梅的话,概括了动态保护乡村景观建筑的要义。 村民是主力,专家是助力 乡村景观建筑遗产的存续,源自村民生生不息地繁衍劳作,因此村民是遗产中最具活力、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设计元素。保护乡村景观建筑遗观,村民的保护意愿起到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 走进贵溪市渡坊村,记者看到:修葺后的潘氏宗祠作为村史馆向参与者们展示着渡坊村的前世今生;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河岸一侧是大片的油菜田,另一侧是集中新建的村民住宅楼;放眼望去,一座明代的三孔石拱桥连接着两岸,石块上斑驳的痕迹无声地诉说着几百年来的风霜雪雨;桥头的大树下,一座清代的水碓在河水的推动下吱吱呀呀地转动,这首“老歌”不知疲倦地哼唱了几百年;村中一座宋代的牌坊,上面是宋理宗钦赐的“擢秀第”三个大字,彰显着这座小村曾经一门三进士的辉煌…… 然而,就在3年前,渡坊村还是另一番景象。那时,村里的古井枯了、水碓坏了、原本雕梁画栋的祠堂和民居出现坍塌,古盐道、古桥被荒草覆盖。2017年,村里意识到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开始景观建筑整治。他们邀请文保部门对村内文物古迹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摸底,将所有古迹划入保护范围。在镇政府的支持下,景观建筑整治好了,游客不请自来。如今,这里已成为当地乡村旅游设计的“新秀”,每逢节假日,周边的停车位就“一位难求”。 既留住乡愁又发家致富,吃上了“旅游设计饭”的渡坊村民越来越意识到保护乡村景观建筑的重要性。他们说,村庄变美了才能引来客流,而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更要细心呵护。为此,该村将保护文物列入村规民约,定期召开村民议事会,商讨相关事宜。村民们还自发组织志愿者队伍,每天对村里的历史人文遗迹进行巡视。 而对于专家学者在保护中的作用,“不可越俎代庖”已是学界共识。北京国文琰历史人文遗产保护中心所长邹怡情结合自己在云南景迈茶山保护设计工作的体会说:“遗产是由村民们创造的,传承和保护的主力也是他们,景观建筑师只是一个外来的短期过客。”她认为,专家学者的主要任务,在宏观层面,要对遗产构成要素的保护和遗产地的可生态可持续发展提出保护策略;在具体实施时,要尊重村民自己的选择。 旅游设计是设计方法对策,传承是方向 在城市规划设计化大潮中,在乡村大拆大建的时候,部分农民因为偶然发现城里参与者对稻花香里听蛙声式的田居生活的憧憬,设计利用自家的老房,办起了农家乐、民宿。于是,发展乡村旅游设计成了快速脱贫致富的妙招,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通过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景观建筑来吸引外地游客。大批传统村落、乡村景观建筑因此被保留下来、保护起来。这就是北京大学旅游设计设计研究与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吴必虎所说的“旅游设计救了许多遗产。”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大数据等产业设计的兴起,田野、溪水、民居、小桥等独特的乡村景观建筑,乡村的风土参与者情,借助新兴媒介的触角,进入了更多参与者的视野。 抖音“山里都是好风光”设计项目负责参与者朱凌介绍的一个案例颇有代表性。2018年,抖音视频为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的一对老夫妻拍摄了一个短视频,通过流量助推获得200多万的点赞,1亿多的浏览量。2018年国庆假期,永和县的游客量增长了两倍,全年游客量共计30多万参与者次,创历年之最。 乡村景观建筑的保护发展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其优秀基因,旅游设计的功劳有目共睹、不可抹杀。但它只是其中的一种设计方法对策,传承才是根本方向。遗憾的是,在实际操作中,买椟还珠的情况并不少见。 由于片面强调旅游设计开发,忽略甚至无视乡村景观建筑最本质的内涵,导致同质化发展的问题日渐显著。君不见,村村立着大水车,家家挂着红灯笼;木槌敲出的酥糖是全国的“特产”,江南小村里也飘散麻辣烫的味道;一样的小桥流水,一样的古道参与者家…… 忽视对本土乡村历史人文内涵的传承,只想简单地复制粘贴,设计利用乡村的“颜值”获利,势必导致设计利用不当、过度开发,甚至对乡村景观建筑造成破坏。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学院教授李华东对此直言不讳:“不尊重、不搞懂乡村的优秀基因,这样的旅游设计开发,往往就会硬生生把一个个秀外慧中的‘村姑’打造得妖艳轻浮,而‘村姑’最可贵的品质和内涵,却在这般热闹的光景中,凄凉地香消玉殒。” |
-
水系水网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运河公园-大运河
gucc1992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10个口袋公园街头公园市政绿地改造-某开发
gucc1992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融创顶豪住宅大区景观设计|宅间花园四季植
yupeng2341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定制IP全龄儿童乐园-书院文化-融创西城宸阅
yupeng2341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九年一贯制学校景观工程|小学初中学校景观
yyw2336917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现代简约低碳碳中和应用示范中心|碳中和科
yyw2336917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星空星际主题主题商业街-海洋水元素大区景
yupeng2341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互动型科技装置|洞庭生态创新城金茂悦东风
yupeng2341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生态科普休闲儿童乐园-山地儿童公园设计-成
WINTER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宋井文化主题旅游盐文化小镇宋文化主题公园
lanyixier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