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重庆而言,“山城”是这座城市不朽的特点,整个城市被群山环绕,郁郁葱葱,而在群山间奔腾的“两江”更是这座城市名片。正所谓“近水而起,依山而建”,对于被两江润泽的重庆人而言,真正渗透进城市肌理、刻印在脑海心间的,还是那条极富特色的滨水地带:南滨江路。
见与未见之间
对于设计而言,我们所面对的首要问题是新的空间建造应以什么样的态度介入到原始地貌之中。非同于“摧毁即重建”的通常做法,我们希望塑造一个景观整体趋势和山体相融合的景观意象,打造从看见建筑到看不见建筑的隐匿。因此,新的空间形体依顺着山势而规划,它们的轮廓线和原来的山形融汇相映。
©设计推敲
©设计草图
顺着空间的轮廓,我们把建筑轻轻挑起,吸收附近山峦的动态和起伏的风景。在白色空间中,我们注入金属雕塑,纯白中带有高贵气质,而自然面石材贴面,纯净中带有肌理变化。这个能够观赏江景的动态轴线,人们在空间序列中能够不断地感受到多样化的风景,在里面游走和生活都能够感受到各种戏剧性的变化并且不会觉得兴味索然。
看江
“山”的意向还体现在不规则的体块的运用,入口处的实体体块,水景的景墙是有机排列的体块,架空层的隔断则是更为轻巧灵动的“虚”的体块,体块的穿插运用贯穿整个建筑,使得原有大开大合的建筑空间多了很多变化。
同时,设计需要考虑如何将建筑的调性保留升华,我们认为将前场完全放空,将建筑轻轻托起,就是最好的展示。大面积水景作为建筑的倒影,水中点缀乔木作为建筑的辅景。上下空间形成一个串联的整体,增强了空间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让设计从开始处开始,从容呵护前行的步履,在山脚的自然消隐融入。为了实现这个策略,我们釆用长镜头方式,不间断地营造出动态场景:一片纯粹树林,完整履盖现状下凹绿地,重塑绿色空间秩序;一道连续的白色石材线索,如展开素色长卷,柔和导引空间的转换,并轻盈掠过呆板的地下通道;一条因势起伏的路径,将人们从城市导入,隐于草坪,迎进泊车庭院,穿行弧屏夹映的通道,婉转无碍地到达视线遂渐抬高的镜水面。
看山
流线型下沉坡道的想法并不仅是单纯从高度上表达对自然的尊重。我们期望通过这种不断下沉的方式,让人们沿着建筑的墙壁,围绕建筑的庭院走上一圈方到达建筑入口,这段路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给来者进行情感的转换。而这和人行走在山林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看天光云影
一块汀步、一条河、一线景色、一棵树、一条路……它们几何形间隔分布在白色的画面上,用最简洁的图形语言概括了整个项目的性格,没有更多的修饰和色彩,极其干净利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