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建筑空间的“冷暖度”可分为物理层面和现象层面。从物理层面来讲,建筑空间本无温度的意义,因为它等同于气温。但借由人的触感,材料的导热能力和质感使人产生“冷”和“暖”的主观感受,从而形成对特定材料的共同潜意识的温度感知力。因此,即使未与建筑有直接接触,仅从视觉上对其的温度感知也应运而生。这种因材料本身引起的对于冷暖的感知便是其物理性的冷暖度。
另一方面,任一种材料在塑造空间的过程中,均存在如何支撑与覆盖的结构问题。材料受运输和加工过程的极限尺寸限制,在搭建的过程便会面临一个基本的力学问题:材料以何种方式交接?当我们感知帕提农神庙高冷的静默,佛光寺大殿温润的庄重,均是通过材料以及杆件搭接方式互相配合,完成一次空间温度的塑造。这就是现象层面的“冷暖度”。建筑之材料取自于自然,由自然之力形成,组合交接的方式暗示了人的劳作之力,比例隐含了材料力学属性的能量,而光线则实现了空间的凝固。在现代建筑中,结构往往被消极地隐藏到墙和楼板里,但结构本身恰恰是一种自然力以及人力的精巧关联。
暖亭取材于最常见的木材,木材给人温暖之感,是自然力通过时间累积长成的材料。中国人积累了大量木作的技术,并将其发展成一套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虽然以现代数学和物理学的观点审视之,其材料的结构效率不高。但中国传统木构体系的审美和志趣都蕴含极高的艺术价值。
因取材自然,造屋往往大料难得,因此用小料搭建大屋是民间造屋的现实问题无法避免。在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穿斗式的屋架方式是一种简洁有效的解决方案。小料密布,柱子和梁就直接暴露在整个空间中。历经数代木料搭接的演进,产生的木构文化,已经让我们对木头这种材料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木有引力”:木结构,梁柱不独立,总是组合出现形成一种抱团簇拥之感。木材质的集中堆积的数量,往往也是展示人力之强,甚至上升为文化等级观念(斗拱)。这种木料堆积往往出现在目所能及而手不可及之处,它已经远远超出了结构支撑的理性意义。古人常用这种杆件抱团堆积而产生的气场来表达权力或者财力,文人则常用这种杆件的变化来表达某种审美的情志。
暖亭,用一种最简化的木料搭接的方式,正交卧搭,经过几次转换,将平面结构体系转化为坡屋顶檩椽体系。整个木杆件无草架明柎之分。符合当代建筑学所追求的建构之风。因结构转接的叠加,木梁呈现出抱团之感,再加上天窗的光线塑形,整个空间如沐暖之气。散柱式,空间再平面上具有“十”字型二向性,因此四根散柱布置具有稳定作用,散柱的方式模糊了柱的比例关系。让柱子从一根变为四根,增加了结构在空间中的视觉权重。
不同于木质的温暖,“金”属给人冰冷之感。从巴黎世博会机械馆的柱脚,到柏林美术馆的柱头,金属因其强大的力学性能,改变了木石砖需要靠数量叠加才能获得的结构强度。金属材料产生了大量奇观式的结构形式,但金属终究给人一种冰冷的气氛,从身体上产生一种排斥力。如果说暖结构是一种引力关系,冷结构则是一种疏离之感。
冷亭采用钢结构,杆件都是市场最易获得的型材。设计希望梁、柱、板之间保有一种疏离的斥力,甚至将两根中柱直接穿透楼板支撑屋顶,让柱子跟楼板无任何搭接关系,产生某种脱离。更甚让柱子穿水面而出,跟水面这种无形之物也排斥开来。
在冷亭中,结构在冰气中挺立,檐柱又同基座以一种吊脚柱的方式脱离开来,强化这种斥力所在,整个空间中重力同人力的较劲,使得隐匿的冷之力量充盈其中。
冷与暖,不只是物理属性,更是一种现象的感知,不以空气的温度为计,却以空间的气韵让人冷暖自知。
设计图纸:
项目名称:未迟精品民宿咖啡厅及温泉房
业主:杭州未迟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项目类型:公共建筑
地理位置: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合岭村
主创建筑师:马科元
设计团队:朱松
项目摄影:唐徐国、赵奕龙
结构:木结构,钢结构
用地面积:100 .0m²
建筑面积:150 .0m²
设计周期:2016年9月-2016年12月
建设周期:2016年10月-2017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