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项目背景:可适应性的建筑策略
Background: An Architectural Strategy of Adaptability
“双擎大厦”是我们对瑞丰数字金融中心的昵称,它传神而准确地抓住了建筑最为鲜明的结构特征。在建筑的南、北立面,各有一对从地面升起直插云霄的巨柱,大有擎天架海之势,这便是达“双擎大厦”名称的由来。双擎大厦位于浙江绍兴镜湖新区的核心位置,建筑面积约7.4万平米,于2021年竣工。建筑由两栋塔楼构成,分别是15层和21层,双塔之间由一个70米通高的玻璃中庭连接。南、北塔楼高度的变化不仅形成了一个动感的天际线, 而且创造了一个令人舒缓的中庭空间。
3.0 空间与结构:互为定义的共生体
Space and Structure: Mutually Defined Symbionts
3.1 结构体系
Structural System
对于双擎大厦而言,空间的可适应性推导出建筑的外置结构,同时这种结构体系也成为了建筑的决定性特征。回到设计初期,如果像传统设计流程一样在报规通过后再介入结构设计,极有可能会对建筑外形产生颠覆性影响,进而导致二次报规,影响项目推进。正因如此,我们在概念设计伊始便自主引入了结构顾问,对我们提出的结构体系予以初步验证。
4.3 东侧主入口及雨篷
Main Entrance and Canopy on the East
东侧主入口雨篷位于两座塔楼之间,27米宽15米出挑,创造出一种戏剧化的入口体验,将人引领至70米高的中庭。雨篷的荷载由2组(每组2根)主悬臂梁和4根次悬臂梁承担。同时又借助雨篷下方门厅的结构,设置4个铰接支座来支撑4根次悬臂梁。这样不仅降低了次悬臂梁的扭矩,还分担了主悬臂梁的荷载,大幅缩小了悬臂梁的截面尺寸,使得主入口雨篷获得轻盈之感。此外,为了避免现场焊接产生的误差,主入口雨篷的结构构件全部采用工厂预制、现场栓接的方式,呈现出精致的工艺之美。
△ 主入口和雨篷图纸
△ 主入口和雨篷的整体与局部
4.4 南、北侧次入口及雨篷
Secondary Entrances and Canopies on the South and North
建筑的南入口和北入口采用相同的设计语言,通过双层通高且内退的玻璃幕墙形成引导性的入口空间。位于三层的玻璃幕墙外侧设有不锈钢圆管格栅屏风,与两侧的不锈钢巨柱构成了一个超尺度的门框,同时也形成了塔楼的基座。与之相对,雨篷被压低为单层高度,将入口空间由城市尺度转化为近人尺度。雨篷的结构采用悬臂与吊杆结合,并且同样采用预制建造的方式。
△ 北入口和雨篷图纸
△ 北入口和雨篷的整体与局部
△ 不锈钢圆管格栅屏风
4.5 西侧地库出入口及通风格栅
Underground Parking Entrance and Ventilation Louvers on the West
建筑西侧首层设有地下车库的出入口和设备机房的通风百叶。如前文所述,这里的表皮分格和通风格栅布局被整合在一套几何秩序之中。
△ 地库出入口和设备机房图纸
△ 地库出入口和设备机房的通风格栅
4.6 中庭东侧索网玻璃幕墙
Cable-net Glazing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Atrium
中庭东立面采用索网玻璃幕墙,营造出一个通透的中庭空间。幕墙由竖索和横索共同承担荷载。其中竖索的上端通过锚具悬吊于中庭桁架的底部,下端通过预应力保持装置固定于下方横梁。横索的原理基本相同,固定于两根立柱之间,一端设有锚具而另一端设有预应力保持装置。最后通过夹具将玻璃以及竖、横索固定到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索网玻璃幕墙体系。通过巧妙的设计,竖索和横索两端的锚具和预应力保持装置被完整地隐藏起来,创造出一个具备非凡通透性和简洁性的索网幕墙。
△ 中庭东侧索网幕墙图纸
△ 中庭索网玻璃幕墙 - 室外
△ 中庭索网玻璃幕墙 - 室内
4.7 中庭西侧玻璃幕墙及空中廊桥
Glass Curtain Wall and Sky Bridges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Atrium
中庭西侧采用构件式玻璃幕墙,并布置有6个空中廊桥连接两座塔楼。空中廊桥不仅在结构上承担了玻璃幕墙的荷载,并且在空间上将中庭切分为两层一组的宜人尺度。
△ 中庭西侧玻璃幕墙和空中廊桥图纸
△ 中庭西侧玻璃幕墙和空中廊桥
△ 站在空中廊桥东望
4.8 中庭吊顶系统与维护系统
Ceiling System and Maintenance System of the Atrium
中庭顶部悬吊有吊顶系统,其云朵状吊顶板采用穿孔铝板,可以过滤日光,同时又集成晚间照明。吊顶板上方设有维护平台,工人可由此清洗上方的玻璃顶,或者穿戴安全装备到下方更换灯具。中庭四面幕墙的维护则借由安装在中庭顶部四周的轨道吊篮系统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