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 Shou Park restorative construction planning
设计理念
Planning and design should follow ecological principles, the principle of human nature, the principle of economy. Local conditions, make full use of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fully lear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design techniques to create a pleasant environment ornamental, activity spac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urrounding residents.
1、规划原则
规划设计应遵循生态性原则、人本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充分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营造环境宜人的园林观赏、活动空间,满足周围居民需求。 本次规划,以袁世凯编著的《洹上村养寿园图》中记载的养寿园中部分景点的照片,以及其它各种文字记载的资料和回忆手绘草图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全园各景点的位置、布局。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意境表达等设计手法,明确各个景点的体量、形式以及相互空间关系,推敲各个景点的景色及意境。最终形成全园整体布局,展现一实(景点)一虚(意境)两个层面的游线。在此总体布局之上,明确植物配植、道路铺装等其它园林要素,形成全园整体风貌。
2、规划结构
基于洹上村原有的用地状况,洹上村规划结构分为园外和园内两部分。
园外过渡区:位于洹上村城墙外侧,由环形林带、农田、菜地和护城河三部分组成。作为洹上村与外围城市的边界,解决了两个不同用地性质之间的矛盾。
洹上村:由宅院、花园、田园三部分组成。宅院位于洹上村西侧,为园主人日常生活的场所。花园位于宅院东部,是全园观赏游玩的核心区,与外界自然环境联系紧密。田园位于洹上村北侧,紧邻花园部分。
3、规划布局
养寿园在布局方面借鉴了江南私家花园和皇家园林的布局特点,此次规划中,山体布局、水系布局、建筑布局作为控制全园结构的重要方面。在古典园林中,山水、建筑的布局有多视点多角度的特点,三大要素之间存在着严谨的轴线关系,形成了控制全园的骨架结构。
(1)山体布局
养寿园内部南部、中部、北部三组东西向的山体,与外围太行山走势相呼应,形成太行山余脉的缩影,反映了太行山山体的走向特点。此外,北部山体形成了全园的一个制高点,可远眺太行山,从视线上,使得园外与园内山体相互渗透。
园内山景变化丰富,形态多样。南部假山为全园的制高点,可俯瞰彰德城廓。临洹台与汇流池的巧妙结合,给人以悬崖峭壁之感,营造登高远眺的氛围。
另外,养寿园中还充分考虑山体与季相变化的联系,也力求运用山体形态和材质体现出四季分明的景观。
(2)水系布局
在水系布局上,通过形式和视线上的联系,创造出内外水体相连的景观。
视线:以临洹台为制高点,远观洹河之水,将园外的水景通过视线的方式引导了园内
形式:在水系北侧,以散珠崖的跌水作为水的源头之一,在水系南侧,设有一条溪涧与洹河相连,将园外的洹水与园内的汇流池相互连通。提升景观的同时,也让水质有了保证。
(3)建筑布局
养寿园全园共有建筑二十处,以养寿堂、谦益堂为为核心,在主要景点分别设有五柳草堂、乐静楼、红叶馆、纳凉亭、澄澹榭、葵心阁、啸竹精舍、杏花村、临洹亭、洗心亭、垂钓亭、盖影亭、滴翠亭、枕泉亭、接叶亭、待春亭、瑶波亭、卧波桥。
二十处建筑之间存在着严谨的轴线关系。以谦益堂为核心,沿汇流池布置啸竹精舍、滴翠亭、洗心亭、临洹台,五处建筑形成了一个以观汇流池为主的院落,其平面布局便是源于四合院的变体。
养寿园建筑与建筑之间以“院落”的形式相互组合,分别形成了以游山、观水、领略田园风光为主的一组组院落,而一组组的院落又控制在全园的山水格局中,建筑融于山水之中,其自身又作为主要停留点,对人的视线、游线具有引导作用。
(4)植物规划
园区内植物总体配置起到划分空间,丰富空间的层次变化以及加大景深的作用。首先,在主要道路上以林带形式加强空间感,并划分不同的空间。另外,通过全园游线的安排来设置植物的观赏面,一方面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植物,突出景点的主题主旨,另一方面从种植设计上实现对景、透景等功能。
在植物配置中,充分依据图片、文字等资料,明确原有植物的种类及区域,推敲原有景区景点中的植物意境。以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为依据,增加适合的植物种类,完善各景点的植物氛围。
整个园区以:“春→夏→秋→冬→春”的四季轮回的植物景观特色,形成体现季相变化的春、夏、秋、冬四个观赏区以及果园、菜圃等实用性区域。
|